(原标题:报废机动车细则修改破局:82万吨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有了新路径)
近日,商务部发布《关于修改<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这份聚焦报废机动车全链条治理的政策文件,却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掀起行业关注热潮。
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对应回收产值约700亿元;但规范化回收率尚不足50%,灰色拆解作坊屡禁不止,磷酸铁锂再生已出现成本倒挂,产业正面临退役潮与回收难的双重考验。机构预计,到2028年行业产值有望冲至2800亿元。
这份聚焦报废机动车全链条治理的政策文件,为何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掀起行业关注热潮?细则修改首次将动力电池回收纳入报废机动车监管核心,这些多维度举措能否真正破解行业难题?面对退役潮与回收难的双重考验,产业该如何破局?
图片来源:摄图网
电池退役高峰来临,正规军却“饥饿难耐”
动力电池被视作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通常情况下,当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不能有效满足新能源汽车使用需求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回收。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40万辆,首批享受8年质保的动力电池已进入退役期。“我国新能源汽车从2015年左右开始规模化量产,动力电池寿命普遍为5年至8年。这意味着,2023年前后首批动力电池开始退役,退役量呈现递增式发展。”动力电池行业专家王宇表示。
不过,现实却十分骨感。叠加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本应让退役动力电池迎来开发高峰,可现实却是合规回收企业不仅电池回收量不足,甚至回收电池抢不过小作坊。相关数据显示,“白名单”企业156家,已建成年处理产能约100万吨,但2023年实际回收量仅22.5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2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全国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仍低于25%。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吉明此前表示,受市场成本因素驱动,大量废旧电池流入了“小作坊”等非正规回收渠道。以三元锂电池为例,“小作坊”收购报价往往比正规企业高出约15%,形成“价格优势”,但其缺乏环保与安全处理能力,极易引发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正因为回收价格的问题,部分消费者在处理废旧车辆时,多倾向于出售给出价更高的二手商家,使电池经多手周转后最终流入非正规渠道。有企业反映,半数以上进入拆解环节的报废新能源汽车缺失动力电池,因车主更愿将价值较高的电池单独拆解转卖,致使大量电池脱离监管视野,埋下环境与安全风险。
流入非法渠道,后患也十分严重。进入小作坊的动力电池,往往只经过简单拆解。有相关数据显示,约60%流向小型储能项目,40%被非法提炼贵金属,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图片来源:摄图网
完善政策,打通动力电池回收“肠梗阻”
当前我国报废机动车回收行业正处于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交替的关键期。
一方面,燃油车拆解领域“小作坊”违规操作、“五大总成”非法流通等问题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加速到来,2026年动力电池退役量预计达43GWh,电池流失、拆解不规范等新问题凸显。
原《实施细则》在资质动态管理、新能源汽车专项规范等方面的空白,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此次修订正是对上述矛盾的精准回应。我们逐一了解细则修改的各项条款之后,发现背后有着很强的指向性。
在回收资质管理上,细则第九条新增“年拆解能力”等登记要求,直指部分企业“资质与产能不匹配”的问题。此前“白名单”企业中不乏产能闲置者,大多数正规企业普遍“吃不饱”,这项调整可从源头优化资源配置。
此外,在资质管理上,第十二条新增5年有效期及延续申请条款,这将打破资质“终身制”。这一条款的修改,针对性解决了企业“获资质后降标运营”的乱象,通过90日提前申请的缓冲期,倒逼企业持续符合环保、安全标准。
在动力电池回收溯源上,细则通过修改进行了强化。第十八条新增“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登记,与《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形成衔接,解决了电池“身份不明、流向难追”的痛点。此前,半数以上报废新能源车缺失电池,编码登记将实现“一池一码”全生命周期追踪。
在动力电池回收管理上,第二十条明确了“动力电池缺失(换电车型除外)不得出具回收证明”,直击“车主私拆电池转卖”的行业顽疾,这条条款修改之后,将从终端切断非正规回收渠道。
细则修改,也关注到了拆解标准问题。第二十四条引入《报废电动汽车回收拆解技术要求》,规范电池拆卸、油液处理等流程。这一调整回应了行业“拆解无标准、污染风险高”的担忧,避免小作坊“露天切割、废液横流”的环保灾难。
一直以来,动力电池回收渠道问题是回收难点所在。第二十九条修改之后,明确电池需交售给合规企业或车企网点,这样有效破解“劣币驱逐良币”困境。该条款通过强制流转路径,保障“白名单”企业原料供给。
当然,细则还注意到换电车型电池回收的漏洞,第三十五条建立部委目录推送机制,解决换电车型“车电分离”后的监管盲区,换电模式规模化发展扫清制度障碍,确保换电电池同样纳入规范回收体系。
从细则中修改的重点条款可以看到,监管层面对于动力电池回收问题的高度重视,且突出问题导向。政策的不断完善,将推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将朝更规范、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未来,动力电池回收政策大概率会朝着3个方向进行拓展。首先,盖世汽车了解到,今年年底前,政府监管部门将完成《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修改,核心内容之一是明确“车电不分离”,当前很多拆车厂接收的新能源汽车都是没有电池的“空壳”,而修编完成后,若没有动力电池,将不予发放车辆报废证明。
再则,今年年底前,将正式出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核心是清晰界定各方责任,明确电池生产、使用、回收企业的职责范围,确保电池全生命周期来源清晰。此外,到2027年年底,监管层面或对目前的“白名单”企业实行市场许可制,同时配套积分等相关机制。
需要构建“政策、产业、金融”协同生态
我们也能看到,在政策框架下,一个涵盖电池生产、整车制造、专业回收、材料再生乃至第三方服务的市场化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从参与主体来看,市场涌现出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专业化的回收与综合利用企业在政策引领之下,积极性会更为高涨。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国内电池回收相关企业达19.23万家。近十年来相关企业注册量整体持续上升,2022至2024年间年均注册超过4万家,行业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图片来源:摄图网
盖世汽车也发现,在市场机制建设上,有关动力电池回收的新商业模式也开始涌现。据了解,动力电池回收除了有传统的回收途径之下,“换电回收一体化”“以租代售”“废料换原料”等新模式也开始得到推广。这些全新模式更高效地联结了消费者、车企与回收企业,提升了电池回收的经济性与规范性。
在政策与市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取得显著进展。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谈到,预计2024年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量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33%。有报告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当然,下一步,还需持续推进全链条监管条款的落地,全力破解回收难题。
针对信息不透明、电池流向难追踪等问题。全行业应该聚焦电池生产、车辆报废、拆解利用等关键环节,打通全流程监管堵点,运用新技术加强动态监测,并依法查处非法拆解、无照经营等行为。
面对日益迫近的“退役潮”,我国正将全生命周期治理理念贯穿电池产业主线,全力打通回收、再制造、再利用全链条,努力实现每一块退役电池“变废为宝”。
盖世小结
不难看出,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加强监管,用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管肃清行业发展环境,是现阶段我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应推动回收利用立法,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同时要提高行业准入,继续实行“白名单”管理,鼓励支持有较强回收处理能力的企业有序开展回收利用。而随着监管的不断完善,整个行业也终将形成一个更加规范、活跃、乃至创新的产业。